徕卡M3为什么是最有名的135相机财经

来源:IT之家   作者:李陈默   发布时间:2023-01-28 11:52   阅读量:11249   
传奇相机 兔年每个人都很开心希望大家在疫情解除后的这一年都能大展宏图,财源广进,心想事成 都说大年初一不能上班,要辛苦一整年,就更新一下反正今年我多给你更新一下也没问题 不难作一篇文章来解读M3的表演和版本徕卡·M...
 

传奇相机

兔年每个人都很开心希望大家在疫情解除后的这一年都能大展宏图,财源广进,心想事成

都说大年初一不能上班,要辛苦一整年,就更新一下反正今年我多给你更新一下也没问题

不难作一篇文章来解读M3的表演和版本徕卡·M3不是一台功能复杂的相机虽然版本很多,但还是有迹可循的日本人对徕卡·M3的诠释已经细化到每一个部分

所以本文旨在从相机发展的角度和大家谈谈这款相机为什么这么出名明年2024年这款相机问世就70年了70年来,我不知道事情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但M3仍然在工作

让我们先来看看M3的诞生下面这张图不常见

这不是照相机,而是金属模型,1948年制造它展示了徕卡M3的发展过程至少在1948年,徕卡已经基本确定了未来照相机的基本形状和原型

由于徕卡没有像蔡司一样被整体撤掉,1946年,他们一方面开始恢复L39螺杆式相机的生产,另一方面又准备研发划时代的快速摄影135相机。

当时的徕卡工程师大概没有想到他们会设计出比徕卡0相机还要伟大的相机,重新定义了手动相机操作流程的相机。

徕卡·M3于1954年正式发布并出售,这是一台1952年的M3试用相机在它出现在2012年的拍卖之前,从未有过如此高完成度的相机在市场上出售

这基本上是一个M3从外表上看,只有柜台不同于最终版本,但它不像后来的M2他和徕卡L39相机从外观上能感受到明显的差异,性能提升如此之大,仅凭外观很难理解

不管怎么看都是很新的东西,和过去的135相机完全不一样。

这是最终产品,第一台70万号的徕卡M3相机,真正的70万号还是一个试制品,所以这70万001号是第一台M3相机,至少徕卡官方是这么说的。

在操作和曝光方面,几乎去掉了战前135相机的大部分缺点,使相机的操作成为一个整体,流畅虽然M3的设计在某些方面还不方便,但M3的出现无疑是跨时代的,引领时代的

虽然很快,相机进入了手动单反时代,但是除了对焦,手动单反的很多操作逻辑都来自M3相机这是徕卡第二次定义相机操作,其影响远比第一次L39深远

为了理解M3的意义,我们必须看看战前135照相机的基本操作。

这是徕卡自己的IIIf相机,于1950年推出,基本上是徕卡III系列相机的总结战前,可换镜头135相机的种类非常少虽然L39和contax相机的原理不同,但它们在操作上有很多共同点二战的影响太大了,所以二战前几年出现的相机基本都恢复了战前风格直到20世纪50年代经济复苏,才出现了一批新相机

徕卡IIIf相机似乎是一个复杂的相机操作现在,所以我会先解释给你比较IIIf与M3,我会集成一些其他相机。

首先是框架系统在老相机的取景系统中,对焦和取景的分离是很常见的测距仪几乎没有角度,取景需要额外的窗口徕卡三世也是那是1950年,现在还分开着两个圆形窗口用于测距和对焦,方形是等倍取景器,光路简单,用于50mm取景器

取景器的发展方向是取景和对焦相结合,并且兼容多镜头使用像IIIf这样的取景器,如果换镜头,就得接专门的取景器光聚焦的过程已经让人窒息

取景器的发展方向如下:分离—简单组合—框架组合—亮框

明亮的线框最早是由徕卡发明的,取景器中设计了极其复杂的光路,远远领先于同时代的旁轴相机由于结合了光路和联动测距机构,还具有视差辅助功能那时候这种亮线框取景器连弗兰达都做不出来日本尼康虽然在SP上成功完成,但是太贵了,所以又回到了阿拉巴达

M3的取景器一步实现了几个重要功能,如合并取景器,改变镜头框架,视差纠正和高对比度黄斑对焦之后旁轴相机的取景器基本都是在这一帧打补丁

以下是徕卡IIIf的联动对焦光路看,就两杯

下面是M3我们自己数数材料吧

后来,为了增加角度,徕卡简化了M3的取景系统,被后来的M相机采用。

我们来看看快门板。

注意,徕卡IIIf在机身前面有一个转盘,也是快门板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老相机有两个磁盘

焦平面快门没有镜面快门快,它的快门速度是可以骗的一般来说,快门曝光是先全开再关,镜间快门也是如此,快门速度就是开闭的速度

但是焦平面快门即使没有全开也可以曝光通过不完全打开,快门速度可以通过用光扫描来提高

比如最快的快门速度设定为1/30,但是快门只开了一半,所以底片的每一部分其实都有1/30秒不亮,只有一半的时间,等于1/60,但是实际快门速度是1/30。

那么,最快焦平面快门前后的速度控制逻辑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控制全开的时间,本质上是延时机构,后者是控制前后帘的距离,本质上是调节机构

也不是不能组合,比如蔡司伊康的contax,但是技术很复杂,效果也不是很好。

尼康更有意思他们模仿contax,但是不能融合,所以要专门做两个快门盘

虽然在徕卡M3之前,一些焦平面相机是单碟的,但位置奇怪,操作不方便徕卡·M3的单盘合并,突破性地设计了一个等距离的快门盘,像镜间快门一样,每一步的距离都一样

此外,确定快门盘的基本位置。

战前135相机的快门板想放哪就放哪contax I放在机身正面,个性十足,EXAKTA放在左边

但是M3之后,合并,右侧,小圆盘会成为未来135相机的基本操作,不仅仅是旁轴,很多单反的布局也会如此。

即使是在数码时代,一些标榜复古操作的数码相机装上了快门,依然是这个位置,这个样式。

就顺着这张图,我们来说说下面的片子。

135最初的过片体系几乎完全是从120学来的,一句话,拧!

一开始120相机连停片机构都没有,只能按照提示拧后来有一个奇妙的设计,打开一个小窗口,看到了前面几张图

这种搓片方式速度极慢,指纹几乎是平滑的,显然不符合135相机快速拍照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记者要长期使用双反,因为双反快

早在20世纪30年代,该公司就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他们在EXAKTA135单反上使用的过芯片扳手。

但是EXAKTA的胶片是左手的,快门在左边,所以机身正面的快门位置很容易被误操作。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薄膜扳手一次性拉,很厉害那时候胶片质量不好,经常坏二战后,这种设计并不流行

徕卡的工程师们意识到扳手的划时代意义,但为了不打破薄膜,他们设计了两次穿线的逻辑即使是两次,效率也比拧快很多

徕卡在一个区域内确定了右手习惯,传膜,快门,快门盘的经典操作设计。

未来不只是副业,手动单反的大部分曝光操作都在学习M3模式,虽然日系相机喜欢把快门按钮分开。

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换镜头。

对于职业记者来说,换镜头很重要以前用螺丝换镜片很慢,用卡口镜片换镜片不方便

战前,contax是最突出的附件轴卡口系统可是,更换镜头非常复杂,需要调整镜头才能取下

徕卡在M相机上设置了一个换镜头的按钮,其实也是换镜头机构之一,而且也是用扳手,不过后来大家基本都采用了这个方案,不管是旁轴还是单反。

日后手工摄影操作的习惯直接关系到徕卡·M3照相机虽然M3在性能和操作上没有五年后推出的尼康F好用,尤其是对于记者来说,但尼康F除了对焦之外的操作逻辑都是照搬M3的

当然,M3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很多地方是后来的摄像机没有参考到的,或者当时没有处理好。

比如重绕还是传统的,没有手柄,重绕很不方便还有装片,没有学当时主流的开门,依然沿用L39顶开底盖的设计,这就让M3需要把片轴挖出来,对齐,再插回去这个操作不仅复杂,而且很难站起来完成,需要坐下来改

事实上,除了这些操作,徕卡·M3也对后来的旁轴相机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平顶的旁轴相机越来越少,大家都学徕卡·M3做转折

我个人认为M3和M2不如M6和MP有用虽然M3的取景器很好,但它的放大倍数是0.9,这使得使用35mm镜头很不方便以后徕卡几乎没有人不用35mm,甚至很多人只用35mm

如果你看看收藏价值,M3没有什么可保存的毕竟是20多万产量的相机

我觉得如果你有很多有胶片相机或者相机发烧友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别的不说,给模特拍张照片,让模特复制一个M3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