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国产大邮轮,特别在何处?头条
2024年的第一天,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正式开启商业首航,我国成为继意大利、德国、法国、芬兰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
内装一条邮轮,难度不亚于建一座微型城市。“爱达·魔都号”全船安装的零件数量是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其诞生是我国减少对外技术依赖、高端建造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成就。
自此,我国船舶制造业也填补了一大空白,现已同时具备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邮轮的能力,摘得全球造船业“皇冠上三大明珠”。
在我国迈向世界造船强国的路上,通过自主创新开辟新蓝海,把目光投向高端市场,已经被当作重要方向来实践。
01
劈波斩浪的建造之路
1月7日,“爱达·魔都号”安全回到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完成航程1119海里的商业首航。此次旅程于2024年1月1日启航,从上海开至韩国济州、日本长崎和福冈,为期七天六晚,各大停靠城市纷纷为邮轮首航送上欢迎礼、烟花秀等,吸引众多人打卡留念。而邮轮上,精彩纷呈的娱乐活动、丰富的餐饮选择、暖心的服务,让“爱达·魔都号”收获了国内外宾客的一致好评。
外媒述评指出,“爱达·魔都号”启航极具象征意义。事实上,21世纪以来,日韩两国都曾尝试建造大型邮轮,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造船计划不是途中夭折就是巨额亏损。此次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完成首航,激起了国际社会、各国专家和民众的关注。
那么,“爱达·魔都号”有什么特别之处?
首先,它是目前全球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合同造价超过50亿元,拥有136个系统、2万多套设备,线缆超过4300公里,整船零部件数量达2500万个。
“爱达·魔都号”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实现了国产大型邮轮领域“零的突破”。
这艘邮轮历经了八年科研攻关,先后攻克了重量控制、减振降噪、安全返港等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术,在邮轮制造上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而自2019年10月正式开工点火,“爱达·魔都号”经历了五年设计建造,不仅技术难度高、投资巨大,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国际造船业对邮轮提出的新规范,极度考验我国的工业综合制造能力。
例如船用装饰树脂地板的铺设就是一大个难题。这种材料虽然抗日晒浪打、不畏高温严寒且隔音防震,但铺设时是液体状,必须调整邮轮的倾斜度,靠材料流动性来施工。
又比如船上的空调系统安装,一艘邮轮空调系统每天形成的冷凝水高达100吨,处理不好容易造成房间漏水。内装团队不断试验、观察,最终通过面板打孔、安装排水管等方法解决了难题。
同时,大量工人和不同技术工种的协同作业,不计其数的零部件供应和质检等,对我国船舶制造的管理模式和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也是一次全方位考验。建造方开发的集预算、物流、计划、人力、工程进度于一身的管理平台,对实现有条不紊地分层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
尽管过程艰难,我国挑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设的步伐依然走得坚实:
2019年10月,“爱达·魔都号”开工。
2020年11月10日,全面转入坞内连续搭载总装阶段,实现了从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到实船总装搭载的重大跨越。
2021年10月18日,实现全船贯通。
2021年12月17日,实现坞内首次起浮。
2022年7月,首台主发电机动车和全船中控系统上电。
2023年5月19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正式定名“爱达·魔都号”,邮轮进入综合调试和内装完工阶段。
2023年6月6日,顺利出坞。
2023年7月24日,完成首次海上试航。
2023年9月12日,完成完工试航,所有验证项目全部达标。
2023年11月4日,在上海正式命名交付。
2023年12月10日,船员登船到岗,交付运营方。
2023年12月24日,首次试运行。
2024年1月1日-7日,顺利完成商业首航。
据悉,今年“爱达·魔都号”还计划开展80余个上海母港运营航次,平均每个月6-7个航次。
02
爱达·魔都号都配置了什么?
作为国内豪华邮轮母港之一,上海一直以占全国超50%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上海制造”的“爱达·魔都号”交付运营,可以看作是上海打造邮轮全产业链的标志性事件,对国家经济发展、邮轮制造技术创新和邮轮市场消费等都有重大意义。这些都直观地体现在“爱达·魔都号”的软硬件配置上。
“爱达·魔都号”全长323.6米,总吨位为13.55万总吨,有24层楼高,2125间客房,最多可载乘客5246人。其中16层、4万平方米的面积用作生活娱乐公共区域,包括剧院、特色餐馆、健身房、免税店、艺术走廊、水上乐园、spa等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可谓是标准的海上“漂浮城市”。
据悉,一般邮轮不配备火锅餐厅,因为航行的晃动容易让火锅汤汁溅出。
而“爱达·魔都号”通过重心重量的设计控制,以及船两侧一对减摇鳍,减少了88%左右的横摇,实现让游客一边吃火锅一边看海景,小细节背后彰显出的是制造的硬实力。
“新生代”“新老人”“新中产家庭”是“爱达·魔都号”三大核心消费群体,为此运营方在艺术设计、体验设计上推出了很多创新举措,希望给游客提供“奇幻缤纷的魔力、文化交融的魔幻、潮流时尚的摩登”之感,比如:
与中免集团强强联手建造海上最大免税店、携手上海电信打造全球5G邮轮、依托清华美院的资源和优势打造海上“丝绸之路”艺术空间、与喜剧品牌开心麻花推出首个开心麻花海上专场、与国际知名娱乐公司Selection共同呈现全新艺术歌舞剧《马可·波罗-丝路情缘》……身系“敦煌飞天彩带”,内融多元世界及中国文化精粹,“爱达·魔都号”将中国文化实力带往了世界各地。
03
我国造船业,再次进阶
根据2019年刊登子在《中国经贸导刊》的《中国船舶工业70年:历程、成就及启示 》一文中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船舶工业重新起步,追溯我国船舶业70多年的四个发展阶段。
不难发现,从最初的起步探索到如今的技术创新,这一历程凝聚了国家智慧的演变和制造实力的不断提升。
外部引进奠基发展阶段(1949-1960)
1953年,我国政府与原苏联政府签订了海军订货协定,通过“转让制造”方式引进苏联军用舰艇制造技术,建造一批当时先进的战斗舰艇。
到1959年,116艘军用舰艇基本完工,连同其他军用船舶,10年内我国船舶工业共生产军船484艘。
这一过程中,我国对当时全国多地船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新建了一批关键配套厂。造船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工艺流程优化,机械化程度提高,造船周期和造船质量有了保证。
船舶科研设计机构和学校从无到有创建起来,一些大学设置了造船系科。苏联专家与我国干部、工人频繁交流学习,我国的船舶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独立自主初步形成船舶工业体系阶段(1961-1978)
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苏联政府单方面毁约中苏第二个海军订货协定和十年动荡,但我国船舶工业排除干扰,在曲折中前进,基本形成了包括造船、修船、船舶配套以及船舶科研教育等相对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
一方面独立自主研制出核动力潜艇、导弹驱逐舰和远洋测量船等第一代战斗舰艇和特种船舶,批量建造了适应远洋运输发展需要的民用海洋船舶。
另一方面全国共修建专业厂160多家、生产点350多个,新(扩)建多座万吨级以上的船台、船坞,形成了以大连、天津、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大型船舶修造基地。
同时还建立了中国舰船研究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等意义重大的科研设计机构。
改革开放释放市场活力阶段(1978-1998)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出口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指引下,我国船舶工业产品由传统以军品为主转向保军转民、军民融合产品为主。
并且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生产设备,大规模开展重点船厂技术改造,很快造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船舶产品,成功实现出口。
此时,我国通过引进、吸收、创新,逐步培育了自主设计开发能力,造船水平大幅提高。
到1994年,我国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造船第三大国,船舶工业也支撑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创汇。
除此之外,我国船舶工业还进行了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管理、贸易等方面不断与国际接轨,军用船舶进入到第二代产品的研制。
由小到大高速发展及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阶段(1999-至今)
为了激发国内市场活力,1999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实施重大改组,拆分为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两大独立企业。
同时,由于国际船舶市场繁荣、海军装备市场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以江苏、山东为代表的地方船舶企业和合资企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两大造船集团与地方造船力量“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
长江口地区、珠江口地区、环渤海地区国家三大重点造船区域的建设迅猛推进,民船产业和海军装备研制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到2008年,我国在造船产量上成功超越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造船国,由此开始向由大到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近十多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局,外部全球经济发展缓慢、中美贸易风险凸显、地缘形势紧张,内部造船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成本压力加大……这一系列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多种政策措施,积极引导船舶行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技术水平,实现转型升级。
得益于我国的数字化制造、智能化装备优势,加速改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面貌。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历史发展的一个景气周期,船舶工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
不仅有大型邮轮、超大型液氮运输船、大型核动力集装箱船等一项项标志性成就,还有把握住当下绿色动力转型、新能源汽车发展等机遇的汽车运输船、LNG动力船等高附加值船舶产品,都在国际市场中崭露头角。
回顾数十年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在不断攻克解决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并持续培育国内上下游供应链,以推进更全面的国产化高端制造。
以“爱达·魔都号”为例,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符合邮轮需要的完整供应链,绝大多数零部件依赖进口,但国际造船界认为,我国的船舶设计与建造势不可挡,未来“有机会打造自己的供应链”。
而站在本土自立自强的角度,打造自己的供应链,无疑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一艘船背后,是国家科研实力和工业制造实力的综合体现。
04
邮轮旅游市场的价值空间
现代邮轮是旅行市场的高端产品,经过数十年发展,全球邮轮市场在疫情前依然持续增长、创下新高。
2019年,全球邮轮市场游客量达到2970多万人次,市场规模达1545亿美元。同年我国邮轮经济总体规模358亿元,其中作为中国最优质的邮轮市场之一,上海邮轮经济总体规模达260亿元,游客量约1530多万人次。
随着过去一年国际邮轮市场逐渐复苏,根据国际邮轮协会(CLIA)最新预测数据,2024年全球邮轮乘坐人次将达3570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超25%。
放眼国际,虽然我国邮轮经济发展起步晚,但发展空间大、潜力足。在2016年,我国就以212万人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邮轮客源地。
尤其是上海,不仅地理优势、船舶产业基础优势突出,高端消费群的邮轮旅游需求也不断释放,明显信号即代表全球邮轮影响力的皇家加勒比邮轮、地中海邮轮相继宣布在2024年回归上海运营母港邮轮航线。
而新年伊始“爱达·魔都号”的投入运营,对继续扩大上海邮轮市场的规模,推动我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积极影响。
此前,我国在邮轮经济链条中基本处于末端,只占消费者环节,而“爱达·魔都号”的出现,补足了我国邮轮产业链“中上游”船舶设计、制造,港口建设,邮轮运营等薄弱环节。
行业专家预计,随着“爱达·魔都号”持续运营,更多海外游客来沪将会促进上海打造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邮轮旅游业中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爱达·魔都号”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国际旅行需求为主,是一艘接地气的本土豪华邮轮,它对我国海上文旅市场和中国文化传播都是一种新型探索。邮轮的品牌打造与品质运营,将为我国与国际交流提供一个全新载体。
当然,国产大型邮轮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其消费娱乐体验等与国际顶级邮轮还有一定差距。在对国产大型邮轮保持发展信心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产业发展。
如今,第二艘国产大邮轮H1509已开工建造一年多,公开信息显示,它的整体国产化率将超过50%,相信其对旅游消费、船舶制造升级的价值会进一步提高。
瑞承作为专为高净值人士、企业家群体提供服务的品牌,致力于围绕企业家客户群体的“企、传、投”需求提供综合咨询服务解决方案。
长期深耕企业家“企、传、投”服务,通过多年资产配置能力、科技能力、国际化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持续建设,为客户在资产配置、家族传承、企业发展与提升、品质生活、公益金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长期陪伴企业家客户的企业、个人和家庭成长,奔赴更加美好的事业与生活。
参考资料:
1、补足本土邮轮旅游业薄弱环节,“爱达·魔都号”还能如何创新
2、外媒述评:“爱达·魔都号”启航极具象征意义
3、爱达·魔都号
4、爱达·魔都号:上海港启程,我国造船工业“三颗明珠”已集齐
5、爱达·魔都号:中国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之光
6、十年磨一剑,我国第一艘大型邮轮这样建成
7、深度关注丨中国造船何以领先
8、中国船舶工业70年:历程、成就及启示
9、焦点访谈丨筑大船梦 探新航迹——奔跑新赛道
10、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首航
11、一组亮眼数据振奋人心 中国正从造船大国向世界造船强国迈进
12、吃着火锅看海景!“爱达·魔都号”这个餐厅,展现中国制造硬核实力
13、国产大邮轮出海记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性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成绩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依据本文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信息发布方不承担任何法律、法规及相关责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